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黃家五代對於台灣布袋戲的影響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
(照片來自黃俊雄布袋戲臉書粉絲專頁)

傀儡戲、皮影戲及布袋戲被稱為三大偶戲。為什麼叫做布袋戲呢?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因為布袋戲偶像個布袋一樣,只要把手伸進去就可以開始演,因而稱為布袋戲。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過去的戲箱像是個大布袋,表演者只要把戲偶裝進布袋裡,就可以揹著布袋到處表演。

為了進一步瞭解布袋戲的歷史與文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傳統藝術工作者江武昌先生,介紹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以及黃家五代對於台灣布袋戲影響。

台灣布袋戲自成一格

布袋戲是個不斷成長與發展的戲劇。以布袋戲的配樂為例,原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以南管配樂為主;傳至漳州及潮州後,漸漸改用成為當地流行的音樂。台灣承襲了泉州的南管、漳州的白字布袋戲以及潮州的潮調布袋戲,逐漸發展成自成一格的北管布袋戲。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受到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布袋戲開始加入日本服飾、日文口白、武士道精神以及留聲機的音樂,成為皇民化布袋戲。國民政府時期,當時由於反共抗俄的政策,布袋戲的劇目多以忠孝節義的題材為主,甚至加入許多反共抗俄的音樂。之後,布袋戲開始以唱片配樂,甚而以流行歌曲做配樂,

只要觀眾喜愛的,都會加進戲劇表演的元素裡,這就是台灣布袋戲的特色。布袋戲可以說是個隨著時代演變而不停成長的戲劇。


皇民化武士造型戲偶
(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從黃馬開始的黃家布袋戲

江武昌指出,黃家布袋戲在台灣已經傳承了五代。黃俊雄的阿公黃馬,原為種菜的農人,跟著泉州來台的布袋戲師傅學習布袋戲,利用農暇表演布袋戲,戲班取名為「錦春園」,屬於非職業戲班。

黃馬為了栽培兒子黃海岱,厚實漢學底子,讓黃海岱進私塾唸書,並學習北管。江武昌,黃海岱曾在年輕的時候和人打架,因而被關進監獄,在獄中嗜讀三國演義,與當時日本籍監獄所長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日本所長進而鼓勵黃海岱未來持續演出布袋戲,並有鑒於原「錦春園」(台語音為揀剩的)的劇團名字不夠響亮,為其取了個「五洲園」的團名。隨著太平洋戰事吃緊,日本政府僅允許七個皇民化的布袋戲團演出政治布袋戲,「五洲園」亦為其中之一,

金光布袋戲崛起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的布袋戲恢復盛況,隨處都可看到搭台演出的場景;228事件後,國民政府限制外台演出的戲劇,布袋戲因而從外台布袋戲轉往戲院發展。

在進入「內台」後,為了吸引觀眾進場看戲,布袋戲逐漸朝向金光布袋戲發展,不僅將戲偶從3吋加大為30公分,並加大戲台,增加許多聲光效果。最大的改變還在於每天演出的劇情環環相扣,緊張、刺激又懸疑,「結果如何?請看明天續集」,讓民眾每天心甘情願每天買票進場。

所謂「金光」,包含兩種意思,一種是指聲光效果,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另一種涵意則是指金光布袋戲的劇情多以創意及天馬行空為主,只要觀眾喜歡就編得出來。

畢生鑽研布袋戲的江武昌表示,金光布袋戲可以說是台灣布袋戲走向通俗化及商業化的開始。就商業娛樂價值而言,金光布袋戲將布袋戲發揮到極致;若就表演藝術的角度來看,金光布袋戲失去了許多掌中木偶細膩的表演。簡而言之,過去觀眾重視戲偶的表演,金光布袋戲之後,觀眾注意的是布袋戲的劇情及其娛樂價值。

 
金光布袋戲
(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黃俊雄式的電視布袋戲風格

江武昌說,黃海岱精於野台布袋戲,黃海岱長子黃俊卿以個性化演出,在內台布袋戲表現突出,次子黃俊雄除了是第一位將布袋戲拍成電影,更將電視布袋戲推向高峰。

1958年,黃俊雄將西遊記拍成電影,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將布袋戲拍成電影的先驅,儘管那部片並未賺錢,但讓黃俊雄學會如何運用鏡頭及拍攝大螢幕的技巧。

1962年台視開播後,期間雖曾找其他布袋戲班演出,卻因觀眾反應不佳而結束。直至1970年,台視找上正在西門町今日世界演出的黃俊雄,才為布袋戲的發展開拓另一條路。

事實上,電視台開播後,民眾休閒活動有了很大的改變,儘管當時的電視不是24小時播出,但對於台灣各地劇場票房已造成很大的傷害。黃俊雄當時評估,電視雖為內台布袋戲最大的敵人,但也可能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同時為避免被定位為離經叛道,黃俊雄捨棄了劇場最熱賣的「六合三俠傳」,選擇在電視播出「雲州大儒俠史艷文」。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播出後,獲得觀眾的熱烈迴響,紛紛寫信至電視公司要求加演,從原來一周演出一次,逐漸加碼為每天播出一集,更創下台灣史97%收視率的顛峰。江武昌坦言,史艷文的劇情相當好看,讓人會期待下一集的播出,也讓當時讀小學的著迷不已。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如何能夠一舉在電視播出成功呢?江武昌分析,黃俊雄漢學口音優美,相當引人入勝,再加上累積過去拍攝電影的經驗,懂得如何運用經驗及鏡頭,成為電視布袋戲成功的關鍵。最重要的是,黃俊雄懂得將其最大的敵人轉換最好的合作夥伴,讓布袋戲茁壯,同時也塑造了台灣電視布袋戲的黃俊雄式風格。

 
早期史艷文造型
(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史艷文的超高收視率,造成萬人空巷、學生蹺課、農民不下田、計程車司機不開車、公務員無心上班、計程車司機不開車,最後有關單位以「影響民間作息」為由,禁止布袋戲在電視演出。

儘管布袋戲後來在電視台重新播出,收視率亦為同時段第一名,但已不若當年風潮,只好轉往錄影帶市場發展,當時的黃俊雄亦將事業交給黃強華、黃文擇及黃文耀等三兄弟。江武昌認為,電視布袋戲走下坡的主因在於劇情老套、人物塑造無法推陳出新,廣告與打歌情況嚴重,造成歌曲與主角人物無法相容,觀眾自然失去新鮮感。

以史艷文一劇為例,劇中人物的個性與主題歌曲緊密結合,例如史艷文、秘雕、苦海女神龍、黑玫瑰以及冷霜子,江武昌說,當時的人物主題曲成功到至今都能隨口哼上幾句。

 
早期苦海女海龍造型
(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黃家三兄弟打造霹靂王朝

1980年代,大家樂盛行,當時有許多人為了酬神,聘請野台布袋戲在廟前或墓仔埔演出,江武昌說,黃文擇為了生存也曾接演過酬神布袋戲,其間曾羞愧地不敢對外承認自己是黃俊雄的兒子。也因為這樣,讓黃家三兄弟痛下決心,要走出自己的路,開始做了許多嘗試,

江武昌坦承,電視布袋戲沒落後,自己有一陣子不看布袋戲,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聽到親戚間談論著霹靂布袋戲,那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以為已經山窮水盡、發展達到極致的布袋戲,竟然能從黃家三兄弟手中起死回生,從小眾市場重新出發,重新開闢起自己的戲路與鐵粉。

不論是素還真的「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還是一頁書的「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江武昌指出,霹靂人物從出場音樂、定場詩、以及角色與人物的設定,都相當地鮮明而強烈,讓人只要一閉上眼睛就可以浮出這個人物。

更有趣的是,由於黃俊雄與黃文擇都擁有各自的鐵粉,雙方粉絲還曾為了哪一位的口白較優而爭論不休。儘管這個答案沒有定論,江武昌肯定地說,黃家三兄弟已經走出自己的路,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霹靂王朝。

 
素還真
(照片來自霹靂臉書粉絲專頁)


期待布袋戲能在表演藝術精進突破

終生致力於推廣布袋戲的江武昌,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布袋戲未來發展時表示,霹靂布袋戲重新開拓布袋戲市場的成就毋庸置疑,但若從表演藝術的角度來看,布袋戲著重於戲偶的身段與口白,與霹靂強調聲光及音效大相逕庭。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布袋戲是個不斷成長的戲劇,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特色,而如何在不失內涵的情況下,找出屬於布袋戲的現代特色,這是江武昌近來與新布袋戲實驗室合作投入「東海小金剛」、「救母小金剛」等布袋戲的主要原因。


東海小金剛
(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從印刷產業的大本營看台灣印刷的歷史】

普文印刷廠的手搖鑄字機
(照片由吳祖銘提供)

「我家有些銅模,你要不要來看一下?」

當時正接受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調查的師大圖文傳播系教授吳祖銘,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巧遇風行鑄字廠的第二代,細究之下才知道,風行鑄字廠所保留的銅模是第一批運至台灣的中文正楷活字銅模。

吳祖銘表示,自己原是研究現代印刷技術,在幾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與台灣印刷史發展相關的重要文物相會,並協助將這些文物保留至博物館,也讓吳祖銘踏進印刷歷史研究的領域,也讓他恍然大悟,「原來台灣印刷術與台灣歷史的發展密不可分。」

 


台灣在17世紀已接觸鉛合字印刷品

中國近代印刷術可追溯至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所提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版印刷術,這是世界活字版印刷的起源之一。台灣的印刷術因為不同時期的統治者而有不同的發展,與台灣歷史發展背景息息相關。

由於傳教的緣故荷蘭人17世紀佔領台灣時,已帶來鉛合金活字印刷品當時的荷蘭人為了傳教及協助推動政務以羅馬字拼寫台南一帶原住民所使用的西拉雅語這些拼寫出來的文字後來被稱為「新港文」荷蘭傳教士還編寫了新港文聖經一開始是將排好的文字送回荷蘭印刷後來由於需求愈來愈多,據說當時曾經討論過是否要將印刷機送至台灣印刷可惜當時並未能實現這個想法

鄭成功在趕走荷蘭人後帶來的是中國傳統木雕版印刷術吳祖銘說目前大英博物館還留有當時明鄭時期的木雕版印刷品-農民。台灣民間則保有當時名叫「松雲軒」印製的佛教書籍距今至少有180以上的歷史。
 
松雲軒版片
(照片由吳祖銘提供)


台灣第一台鉛活字印刷機

清朝末年,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列強大舉叩關,以武力要求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通商港口及開放宗教禁令現代印刷術隨著傳教士的腳步之再度進入中國台灣方面基督教長老教會湯瑪斯·巴克禮牧師於1880年自英國運了一台印刷機至台灣並自1884年於台南的聚珍堂開始啟用

這台遠渡重洋的鉛活字印刷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台現代印刷機,象徵著台灣與現代印刷術接軌的開始

歷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不僅在建築及典章制度大規模學習西方制度,同時也承襲了西方印刷術,像是鉛活字印刷、石板印刷以及凹板印刷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也為台灣帶來了各項創新的西方印刷技術。

1898年,日日新報在萬華創立。日本人將西方人鑄造活字的方法,改成適合漢字的活字印刷及凸版印刷,發行日文版及漢文版的日日新報。聚珍堂的活字印刷機屬於小眾及手工操作的印刷機,相較而言,日日新報的設備包括石印機及活字鑄造,屬於大型的印刷廠。日日新報是台灣開始大量印刷的開端。

教會公報印刷機
(照片由吳祖銘提供)


萬華是台灣印刷業的大本營
許多人都知道萬華是成衣的集散地,事實上,除了成衣之外,萬華還是印刷產業的大本營。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人撤離台灣,許多曾在日日新報工作的台籍印刷工人,多數自行在萬華附近開設印刷廠,萬華因此成為印刷業聚落。吳祖銘說,他曾經訪問過很多萬華印刷工廠,其淵源多為父祖輩曾在日日新報工作。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上海商務印刷廠也隨之來台,帶來了中國大陸發展的印刷設備及技術,併同日本流傳下來的技術,台灣很快地融合了這些印刷技術。

吳祖銘表示,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也是台灣印刷術精進的重要時期。當時美國曾送台灣一些機電設備,並開設課程教導台灣技術人員,因而在師大成立工業教育學系設立機工廠電工廠及圖文工廠圖文工廠也是師大圖文傳播學系(Graphic Arts)的起源,圖文也就是過去一般所認知的印刷。

台灣因此成為亞洲地區印刷科技的大鎔爐,印刷技術也從過去的師徒相傳制發展為透過教育來傳播。

在印刷全盛時期,萬華地區曾經聚集了300多家的活字印刷廠,可以說是台灣活字印刷的大本營過去還曾流傳過「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說明印刷產業還曾是人人稱羨的鼎盛事業。
 
雕版之美
(照片由吳祖銘提供)


印刷沒落了嗎?

由於科技的進步,現代看書的人也愈來愈少,導致印刷品也愈印愈少,不由得令人想問印刷業該何去何從?

吳祖銘表示,印刷可以分為量與質的問題,過去由於時代的因素,例如教育或報禁解除等等因素,開啟了台灣印刷業的黃金年代,然隨著媒體形式的轉變,大量印刷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但印刷的市場仍在。吳祖銘認為,現在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做些市場區隔,例如如何做些客製化、細緻化地發展些設計或文創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你知道如何從神明衣區辨神明的位階嗎?】

神明衣依位階來區分


刺繡是在織品上以彩色絲線表現出各種圖案花紋的一種工藝美術。刺繡與養蠶事業緊密相連,因此刺繡又可以稱為絲繡,最早可追溯至虞舜時期,在中國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最早發現及發展絲繡的國家。自漢朝以來,刺繡更成為每個女子必學的技能。

 
台灣承自閩繡、刺繡工藝精湛

中國傳統有四大名繡,像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以及四川的蜀繡,依各地民情而發展出不同的刺繡風格。台灣的移民多來自福建,刺繡技藝多傳承自閩繡;台灣刺繡工藝相當精湛,連橫在<台灣通史>提到「台灣婦女不事紡織,而善刺繡。刺繡之巧,幾邁蘇杭。名媛相見,競誇女紅」

乾隆、嘉慶年間,台灣移民增加,經濟貿易活動逐漸熱絡,各地廟宇與廟會活動也隨之昌盛,除了日常的織品外,宗教性活動或儀式中所使用的刺繡品愈來愈多,例如神轎的轎衣、道士的道袍、神明的衣服、供桌上的桌裙、神明出巡時陣頭所用的繡旗及傘蓋,以及民間喜事常用的八仙彩等等。

宗教活動的蓬勃發展,以宗教用品為主的專業繡莊也在台灣各地發展起來。這時侯的台灣刺繡也開始走出自己的風格,像是圖案造型多樣、色彩豐富、立體繡面、喜愛使用金銀絲線等等。

神明衣披肩


婆媳傳承一甲子的「南新繡莊」

由於刺繡耗時費工,曾盛極一時的刺繡,在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已慢慢消逝。萬華目前還有間繡莊,創立超過了一甲子,透過婆媳之間的傳承保存著這項技藝,除了刺繡之外,這間繡莊還是神明衣帽的專櫃。為了進一步瞭解這項傳統技藝,「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走訪了位於萬華康定路上的「南新繡莊」。

「南新繡莊」係於1963(民國52)成立的,目前負責掌櫃的吳淑美表示,其公公本身是福州人,自小即學習閩繡,後來至台灣發展,曾於大稻埕及新竹城隍廟等地發展,最後落腳在萬華創立「南新繡莊」。

「閩繡」會先以素描方式在布面上構圖,其主要特色是在所繡圖案以棉絮做成立體浮雕後,再以金、銀色的粗線,配合多彩絨線繡成各種圖案,色彩艷麗、風格華美。「南新繡莊」承襲自閩繡,其主要製品包括宗教用品及戲劇繡品,專供敬神及演戲使用;為了讓繡工更加細膩,使用的是極細的日本針。因此繡出來的宗教用品及神明衣特別活靈活現。

吳淑美說,現今市面上有些改良款的神明衣繡品,裡面不塞棉花,改用保麗龍,也就是先將保麗龍削一個形狀後,再將刺繡的彩線繡在外面。相較而言,以棉花為內裡的刺繡,較柔軟而富彈性,較具自然的立體感;以保麗龍為裡的刺繡則較僵硬,比較容易因為重壓而損傷。

平繡

神明依位階而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與圖案


擁有40年刺繡經驗的吳淑美表示,神明衣會依性別及等級來做區分。例如,男神多穿繡龍的衣服,女神則穿繡鳳的衣服。但也有例外,像是王母娘娘在眾神中輩份較高,神明衣上會同時繡上龍與鳳;媽祖在台灣民眾心中的地位很高,也會穿繡龍的神明衣。

此外,土地公多穿繡壽字的衣服。在萬華地區聞名的祖師廟,祖師爺多穿磚角的衣服,帽子上方繡有佛字。

若就神明衣的顏色而言,位階較高者,像是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的神格最高,多穿黃色的神明衣;觀音菩薩身穿白衣,上面繡有蓮花及竹葉;媽祖身穿橘色的衣服,土地公則穿藍色。一般民眾常見身穿黑色神明衣的神明,則屬於道教的王爺。


八仙彩

傳統手藝面臨失傳

吳淑美是在民國66年嫁至南新繡莊,那時候的南新繡莊己是萬華地區相當有名氣的神明衣帽專櫃,全盛時期曾聘有幾十位師傅,有的是從南部來學技藝,有的本身已經會刺繡,會到知名店舖多學一點功夫。

吳淑美說,出嫁前連拿針都不會,針都拿得斜斜的,一切從頭開始學。公公從畫底稿開始磨練她的素描功力,像是畫出繡樣的底稿或寫出普渡披肩上的字,往往為了要求完美,當時每個字或每個圖樣至少要練習個50遍以上,也因此奠定自己今日的工夫。再加上公公帶徒弟相當嚴格,若覺得作品不合格,會要求全部拆掉重繡。淑美說,過去曾看過刺繡師傅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親手拆掉自己不合格的作品,令人相當不忍心。

每做一件手工神明衣,平均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不但耗時、耗神又費工。因此近來許多神明衣改採平繡或機器繡方式,大約幾天就能完成。

吳淑美坦言,學習刺繡必須要有耐心,才能學習這項工夫,很多來學習的人都坐不住,到現在都不算真正收過徒弟。目前台北幾乎只剩下南新繡莊一家在做純手工的神明衣,吳淑美說,「自己只能做多少算多少」。

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回憶是神奇的調味品】-專訪懷舊達人張哲生

張哲生收藏的小甜甜黑膠唱片
(照片由張哲生提供)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卡通影片嗎?像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科學小飛俠、專門伸張正義的無敵鐵金剛以及甜美可人、樂觀積極的小甜甜,這些卡通不僅伴隨著五、六年級生一起成長,也成為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在尋訪這些卡通歌曲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已經有人花了20年的時間蒐集這些卡通歌曲及卡通影片,並系統化地放在網路上供人查詢,「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找到了這位「懷舊達人」張哲生,帶我們透過懷舊卡通一起穿越時空、回到童年。

 

自小保存卡通相關物品

被封為「懷舊達人」的張哲生在接受訪談時地表示,由於自小喜愛卡通相關物品,像是印有卡通圖案的水壼、鉛筆盒、墊板及小書桌等等,都會保留下來,自己常會拿出來把玩,若有朋友來訪時,還會拿出來與朋友一起分享。

20年前網路盛行,張哲生將這些物品用照相機拍下來、沖洗、掃描,放至自行架設的網站上與網民們分享,「科學小飛俠」即是其所架設的第一個網站。

在與朋友分享卡通相關物品、談論卡通的過程中,張哲生發現大多數人幾乎忘記卡通情節,但對於卡通歌曲都印象深刻。為了喚起大家的回憶,張哲生開始尋覓科學小飛俠的卡通歌曲,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就只好憑著記錄,自唱自錄張哲生版的科學小飛俠。

有趣的是,也不知道是張哲生版的科學小飛俠喚起廣大的迴響,還是讓網友聽不下去,沒多久就有一位住在中壢的網友小P來信表示,願意提供一卷兒童合唱團的原聲帶,裡頭收錄著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以及小甜甜等當年紅極一時的卡通歌曲。

在收到卡通歌曲原聲帶後,張哲生迫不及待地放出來聽,過程中還忍不住跟著一起唱,整卷聽完後更是熱淚盈眶、感動莫名。他心想,這卷原聲帶能夠讓自己這麼感動,說不定也有人會像他一樣,期待再聽到這些歌曲,因此把這些歌曲全數放到「哲生童年回憶」網站。果不其然,這些歌曲獲得廣大網友回響,造成該網站流量爆增,由於當年的網站多會寄放在號稱流量無上限的虛擬主機出租公司,爆量的張哲生網站造成其他公司網站無法連線,引發各方抗議,使得那間出租虛擬主機公司寧可退費,也不願再出租給張哲生,堪稱一絕。

至於張哲生版的那首科學小飛俠,在兒童合唱團原聲帶出現後,就默默地被移除;隔了幾年,張哲生回想這一連串的過程,認為清唱版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也有某種紀念價值,還是選擇放上youtube,供人欣賞。

張哲生收藏的科學小飛俠
(照片由張哲生提供)

經典卡通歌曲排行

截至目前為止,這位懷舊達人共收集了100多首卡通歌曲,年齡層從五、六年級到七、八年級都有。張哲生指出,1972年台日斷交,政府禁播所有日本歌曲,當時的卡通歌曲或全新創作,例如小甜甜,或依照日本卡通歌旋律翻唱成國語歌,例如科學小飛俠及海王子等。

此外,為了重現童年回憶,張哲生還去找出當時的日本卡通原片,再配上台灣的卡通歌曲,終於將回憶中的卡通影片重現。在其收藏的懷舊卡通中,男生最愛無敵鐵金剛或科學小飛俠,兩者粉絲幾乎不分軒輊,第二名是太空突擊隊,第三名則是海王子。女生最愛卡通部份,以小甜甜排名第一,第二名為小天使,第三名則是小英的故事。

這些經典卡通的背後,其實都有一段饒富興味的背景與故事。像是太空突擊隊係依美國科幻小說家漢彌頓的原著改編,據聞漢彌頓的老婆是當時電影星際大戰的編劇,因此卡通影片與電影構圖多有形似之處;海王子是由知名日本知名漫畫家手塚治虫原著漫畫改編。小甜甜劇中的白馬王子-山丘上王子,對著小甜甜說「你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好看」,教會小甜甜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更在當時許多小朋友心中,埋下樂觀積極的種子;小天使卡通歌曲原聲帶則是歌星趙詠華當童星時所唱。

「回憶是神奇的調味品」,張哲生表示,許多平凡的東西會覺得特別好吃或好看,是因為其中含有過往的回憶在裡面,例如小時候遠足吃過的世運豬排三明治,現在吃來特別有感覺,是因為有小時候的回憶。

懷舊卡通也是一樣。具備設計與傳媒專業背景的張哲生再把科學小飛俠的原版卡通看一遍時,不自覺地挑剔裡面的動畫,「咦~那棟建築物不是兩秒鐘前才倒下,怎麼又來一次」,人們會對於懷舊事物印象深刻,因為與自己在乎的人一起經歷。


無心插柳、投入「超時空影像」製作

由於蒐集懷舊卡通及卡通歌曲的緣故,張哲生被封為「懷舊達人」,除了網站外,張也在臉書成立了個人粉絲專頁,分享自己喜歡的及想要分享的東西。

張哲生表示,投入「超時空影像」,純粹是無心插柳之作。之前曾有些臉友在臉書上與他分享一些老照片,並建議懷舊達人將懷舊的範圍擴大。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張哲生在臉書上放了張70年代台北車站的老照片,引起臉友們許多共嗚與無數的留言,也讓他下定決心開始尋找更多的老照片,因此踏上「超時空影像」製作這條路。

過去,許多台灣家庭並不常照像,往往一年才會拍完一卷底片,相片內容亦多以家庭合照為主,少有拍攝街道或建築物的照片。張哲生說,「超時空影像」照片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美援時期,由在台美軍所拍攝,張哲生在網路上找到照片後,都會寫e-mail徵得其本人或後代同意後使用;另一個則是在僅供非營利使用的「國家文化資料庫」搜尋。

系列懷舊照片刊登出來後,網友們紛紛在粉絲專頁裡分享家裡的老照片或一些老物,像是郵局的儲金簿、防癆郵票、用竹筷子做的槍、扯鈴、陀螺,或是看過連續劇及連續劇主題曲等等。懷舊成為一種集體的行為。


龍山寺之今昔
(照片由張哲生提供)

 一張照片帶你穿梭時空

在蒐集老照片過程中,張哲生發現照片的場景似乎就在家裡附近,像是龍山寺,老照片中的龍山寺並沒有圍牆,查了一下歷史才知道龍山寺圍牆約莫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才蓋的。人們似乎都習於周遭的景物,而忘了記錄,張哲生心想,若能拍下龍山寺現今的模樣,10年後也成為老照片,並能與百年前的龍山寺相互對照與比較。

為了做好老照片的今昔對照,張哲生認為若能將老照片中的景物從同一個角度、同一時段及同一種天氣拍攝的話,相互對照的結果將會更有意義。金牛座的他,曾經為了捕捉50年前公園號酸梅湯的照片中出現兩台公車及一台計程車的場景,發揮超乎常人的毅力與執著,在同一個地點守了30分鐘,拍攝無數張照片,只為了讓人比較50年前後的時空重疊、交錯的感覺。

張哲生認為自己扮演著開啟通往過去時空的鑰匙,其實大家並沒有忘記過去的事物,只是找不到鑰匙。

衡陽路之今昔
(照片由張哲生提供)

 (採訪後記)
在準備這個專題時,一直忍不住哼著小甜甜的歌曲旋律「自立自強有信心,前途光明又燦爛」,心裡頭還不時想著,山丘上穿著蘇格蘭裙、穿著風笛的王子到底是誰?小甜甜的結局是跟安東尼、陶斯,還是誰在一起呢?

也是因為做了這個主題,才發現原來自己深受小甜甜的影響甚鉅。不但自小期待著白馬王子,還在白馬王子出現後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給嫁了。另外,山丘上的王子對著小甜甜說「你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好看」,由於這個畫面在小甜甜回想山丘上王子時不斷重播,也一直深植自己心中,讓自己喜歡樂觀、微笑地面對各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