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社子島的美麗與哀愁】

社子島河岸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接處的社子島,由於淹水的緣故,民國59被宣禁建。禁建後的社子島,遺世而獨立,成了台北市的滯洪區,所有建築物彷彿時空靜止般,停留在46年前的模樣;也因為禁建,意外保留了許多傳統與人味。

社子島在今年初透過i-Voting確定生態社子島開發方案,都市開發計畫亦於日前送內政部審議,俟內政部通過審議後,將啟動社子島後續環評、徵收補償與開發作業。為了回顧社子島曾有的歷史,「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世居社子島、並在地方耕耘20年的民意代表服務處主任謝梅華,與我們談談社子島的美麗與哀愁。

社子島濕地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社子島究竟是不是島呢?

社子島約莫在1650年代以後成形,清康熙年間為平埔族與毛少翁族漁獵的聚落,稱為「社子」,「社」意指番社。自福建泉州同安移居過來的先民,先是在社子發展,後來才慢慢移居至蘆洲及萬華等地。留在社子地區發展的先民,剛開始以租地墾拓方式,帶來農業耕種技術,後來才漸漸買下土地。

社子島究竟是不是島呢?社子島是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所沖積出來的沙洲。謝梅華指出,社子地區的地名來看,多半與地理成因有關,像是「溪洲底」、「浮洲仔」、「溪沙尾」、「浮汕」以及「沙埔」,依照沙洲形成先後順序而命名。

「溪洲底」位於延平北路七段處,意指基隆河與淡水河口沖積出來的溪谷地;「溪沙尾」位於延平北路八段處,像是沙洲再累積了一部份,像是長了尾巴一般;「浮汕」係位於延平北路九段處,很像水中再浮出一條線似的沙洲。

社子島是基隆河與淡水河沖積而成的沙洲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被禁建的歷史

沖積而成的沙洲,土壤相當肥沃,農產豐富。在高速公路未興建前,社子島在4070年代還曾是大台北地區的蔬菜供應地,謝梅華還打趣地說,「光復初期,曾有人要用10坪六張犂土地,來換1坪社子島地區的土地,長輩還不太願意換呢!」由此可見當年社子島的風光。

 
社子島曾是大台北地區的蔬菜供應地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1963(民國52)來襲的葛樂禮颱風,使得台北市在大水中泡了三天三夜,社子島亦不能倖免,更造成224人死亡。葛樂禮過後,政府開始檢討台北市各項防颱防洪的建設工作,包括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修築高堤以及興建百齡橋等。而當時修築的高堤,排除了當時社子地區的福安、中洲以及富洲三個里,使得社子地區成為台北市的滯洪區。

1970(民國59),經濟部在「台北地區防洪計劃檢討報告」中,以地勢低窪及經濟價值低為由,將社子島定位為「限制發展」的洪水氾濫區,僅可做為農業或綠地使用,停止延平北路七、八、九段所有的建設許可。

意外保存傳統與人味

社子島的宮廟很多,幾乎每一個庒都有屬於自己的庒頭廟,而這些信仰多與在地或靠水有關。以威靈廟或坤天亭為例,其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更是凝聚在地人的重要指標,藉由初一、十五以及一些相關廟會活動,在婚喪喜慶時彼此相挺與互相幫助,可以說是社區的公民會社,現在更發展成老人日照中心。

謝梅華表示,由於禁建的緣故,社子島保留了很多傳統,讓各種節日變得很有「人味」。

社子島有個相傳百年的元宵節「夜鬧土地公」活動,這也是漢人向財神祈求財富的習俗,有點類似炸寒單爺的概念,社子人更相信土地公會保佑社子居民平安。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夜鬧土地公」,社子島上的男丁會赤裸上身,光著腳,頭戴斗笠,身上只穿一條白色短褲,幾個人一組扛著屬於自己庄頭的土地公神轎,走遍當地大街小巷,並在沿途點燃大量的鞭炮。眾人扛著土地公,隨著鞭炮一邊爆炸一邊前進,祈求來年越炸越旺。

各個庒頭還出現了拼場的情況,哪個庒頭的砲仗擺愈多,就會愈有面子;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店家願意參與,看店家從事什麼行業就拿什麼東西出來分享,像是做漢堡的送漢堡,做養樂多的送養樂多,只要來多少民眾就送多少出去。

世居在社子島的謝梅華說,近來有很多青年特別回家鄉過節,居民們把每個節日都當成最後一年在辦,因為他們不知道開發之後還能不能這樣過節。空前的危機,意外地促成許多家族的團結,更有世代傳承的意味。

因為禁建,社子島到目前還保留著姓氏聚落,像是溪洲底以陳、李、楊、郭為主;浮洲仔以王、林為主;溪沙尾以洪、李、蔡為主;浮汕則是以李姓為大宗。謝梅華還透露,浮洲仔還是大美人林鳳嬌的故鄉呢!

社子島的百年傳統「夜鬧土地公」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社子島的百年傳統「夜鬧土地公」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i-Voting之後呢?

今年年初,為了社子島是否開發的議題,台北市政府辦了個i-Voting的活動,投票結果有五成九的人贊成生態社子島,但謝梅華說,事實上總投票率只有三成,在地居民只有一成投票,網路則占兩成,投票率相當地低,低參與率的原因歸結於居民認為這個開發案沒有意義,也不知道要成就誰。

對於台北市政府提出的方案,很多人指責社子島人太貪心,謝梅華不平地表示,若能提昇生活品質,誰不願意呢?外界很難體會社子居民的心情。

根據台北市政府的方案,只有民國77年以前存在的房子才有配售權,必須以每坪20購買,再加上公設比的問題,民眾若要買50坪的房子,只能住30坪,還要再花600700去購買。

此外,市政府還規定,一個門牌只能申報一戶至兩戶,且配售權依據的是戶籍事實,而非居住事實。然就社子島的情況而言,很多人的家裡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並未分家,若依政府規定,要有獨立的廚房及出入口,才有配售權,謝梅華反問,難道政府逼得民眾去造假嗎?

在台北市政府的方案下,目前有三分之一居住在社子島的居民必須離開社子,在地方耕耘20年的謝梅華語帶哽咽地說,並不希望放棄或割捨任何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社子島的一份子。


不論是生態社子島、運河社子島,或是台北威尼斯,很多人對於社子島畫出美麗的藍圖,但社子島人只是實際地問著,開發後自己有地方住嗎?現在的地方,即便住得很擠、很破舊,但還能住,還有地方住。但未來呢?

社子島的傳統建築
(照片由謝梅華提供)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原來國民黨的操盤手尚甲意這味-談蘇俊賓的老物收藏】

蘇俊賓收藏的大同寶寶
(照片由蘇俊賓提供)


「老伯,我要這個大同寶寶。」蘇俊賓對著拾荒老伯說。

「這個破掉喔!你真的要這個?」拾荒老伯不敢置信地再問一遍。

「沒錯!就是這個。」蘇俊賓用狂喜的口氣說。

俊賓終於在重新橋下找到跟自己小時候一樣右腳破洞的大同寶寶,買下之後,當場迫不及待地把大同寶寶底部的黑色塞孔拔掉,用力地擠壓大同寶寶的身體,大口地吸著裡面的橡膠味道。

「就是這個味道。」彷彿坐著時光機似的,蘇俊賓小時候的回憶順著嗅覺全部回來了。

曾經擔任過行政院新聞局長國民黨組發會主委的蘇俊賓,自高中時代起莫名地開始對老物著迷,因而走上老物收藏這條路,並於收藏界闖出一番名號今年更以在江湖闖蕩的筆名-蘇拉圖出版這本寫了10年的「老物潮 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乙書,在拜讀這本書後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隨即邀訪蘇拉圖,在此感謝拉圖哥慨然接受訪談,並提供許多老物照片,帶我們進行一場時光之旅。

收藏的是背後的故事與回憶

大同寶寶是許多人小時候的玩伴與回憶,印象中,自己也有一隻大同寶寶,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同寶寶不見了。訪談一開始,即與蘇拉圖分享了自己小時候曾擁有的大同寶寶,蘇拉圖也提到小時候喜歡咬著大同寶寶的腳,咬到破掉還樂此不疲,更愛擠壓大同寶寶的身體,聞著專屬於橡膠製造的大同寶寶味道。

因為「念舊」,讓蘇拉圖走上收藏老物的這條路。蘇拉圖認為,自己收藏的起步與軌跡主要是追隨著自己的回憶來收藏,只要能夠讓自己感動的東西,都會收藏,收久了也就成為一種習慣。

「收藏品的故事與回憶,比收藏品本身是否完整,更具有價值。」蘇拉圖指出,有的大同寶寶臉上記號或身上帶有傷痕,他只要聽到這些身上記號或傷痕背後的故事,都會想要收藏。

蘇拉圖從大學時期開始收藏大同寶寶,那時候的大同寶寶非常便宜,在他研究所畢業前,至少收藏了上千隻以上的大同寶寶,也因為真的太多了,蘇拉圖只好拿了些大同寶寶去賣,還因賺了一小筆錢,他還高興地拿那筆錢去買更多的老物與回憶。

右腳有破洞的大同寶寶
(照片由蘇俊賓提供)

從第一個到最捨不下的收藏品

事實上,蘇拉圖第一件收藏的老物,並不是大同寶寶,而是一個上發條的時鐘,就是那種有兩個孔可以調時間,並在整點時會依照點數發出聲響的發條鐘。蘇拉圖高中時北上求學,有天經過一家藝品,偶然聽到發條鐘的鐘響,想起外婆家裡的那個古董鐘。「聲音簡直一模一樣」,思鄉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蘇拉圖笑著說「那個老板連高中生都不放過」,儘管價格對高中生而言有點高,還是用力地敗下人生中第一個老物。

蘇拉圖也喜歡收藏老電話,也就是撥轉用的黑色老電話,一方面是因為小時候使用這種電話,另方面是因為蘇媽媽在電信公司上班。家學淵源的蘇拉圖到跳蚤市場尋寶時,看到老電話就可以立即辨識年份及型號,把賣二手貨的老板唬得一楞一楞。修電話對於蘇拉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只要電話壞掉,隨手就可把電話翻轉過來,檢查一下受話及聽話兩端,便可立即修復電話。

有陣子,蘇拉圖很迷紅磚製品,舉凡用紅磚做的老物都會收藏,也特別叮囑跳蚤市場老板幫他注意,因此當那個騎三輪車收二手貨的老板通知蘇,有個用紅磚製成的土地公廟(約莫50公分長寬高)要改建汰舊時,蘇拉圖二話不說地買下這個紅磚製的迷你土地公廟。遺憾的是,就在蘇拉圖研究所畢業準備搬回家那年,蘇媽媽還特別來電交待,家裡附近已有土地公廟,「恁今年做爐主」,土地公廟不准搬回來。為了把更多老物搬回家擺放,只好忍痛割捨那座迷你土地公廟。

採訪過程中,曾要蘇拉圖選個最喜歡的老物,他說只要願意收藏都是喜歡的,對於收藏家而言,很難分辨什麼是最喜歡或次喜歡,但心裡卻很清楚什麼是較難收捨的收藏品。

蘇拉圖有陣子曾經瘋狂地蒐集做粿的模子,台語稱為「粿仔印」,還會去成功大學文學院圖書館查閱資料,找出那個「粿仔印」的來歷,十分用心。有次曾想把一些「粿仔印」賣掉,就在包裝時,蘇拉圖猶豫了一下,拿起電話打給那個收藏家,告訴他有幾個沒有辦法賣。而這幾個令蘇猶豫的「粿仔印」,並非雕工最細膩、也不是使用最好的木頭做的卻是與其親人所有或家族歷史有關的「粿仔印」。

粿仔印
(照片由蘇俊賓提供)


蘇家人的反應與態度
對於收藏者而言,家人的態度往往是最重要的。蘇家人對於蘇拉圖收藏的看法,更是令人好奇。

「到底有沒有在讀冊?」蘇家人對於蘇拉圖熱衷於收藏質疑其是否盡到學生本份認真唸書為了讓家人接受蘇拉圖說,收藏過程中要家人認同且循序漸進地接受台語叫做「軟土深掘」,像是告訴蘇媽媽,發條鐘的聲音跟阿嬤家的鐘一樣,來喚起蘇媽媽媽的懷舊意識,並幫忙去跟親戚要來粿仔印協助收藏。

然而在循序漸進的軟土深掘過程中,也是會面臨被勒令拆除的命運。蘇拉圖指出,他曾收藏過一個「淋病藥王」的圓型鐵招牌,掛在家中更是氣勢非凡。有天,蘇媽媽要求蘇拉圖把那塊招牌拆下來,原因是隔天姐夫要來提親,在親家面前不能丟人。沒想到,「淋病藥王」的招牌拆除後,竟再也掛不回去了。

儘管「淋病藥王」被勒令拆除,蘇拉圖有次較晚回家,看見蘇媽媽正向朋友導覽相關收藏時,蘇心裡就知道媽媽已經收納了兒子的興趣與嗜好,十分躍。

常被蘇拉圖稱為「圖媽」的另一半,則是同好兩人在擔任國會助理時,還曾一起去抗議陳立夫故居被拆除。有趣的是,兩人雖為同好,但心態卻有些許不同。蘇拉圖回憶地說,就在怪手拆屋的當晚,圖媽傷心地站在廢墟前憑弔,他則是在封鎖線外尋寶當場揀了10片磚塊回家留念,據說圖媽當時曾認為蘇拉圖相當俗氣且煞風景。

蘇拉圖發揮創意將磚塊做成了紙鎮,上頭還有其親手所繪陳立夫老宅拆除前及拆除後的模樣,並刻下事件及時間,成為當時搶手的紀念物品。圖媽在收到這份禮物時,才稍稍平復當時心裡的小小埋怨。
 
淋病藥王的圓型鐵招牌
(照片由蘇俊賓提供)

從收藏癖、囤物癖、故事癖,到現在的使用癖

蘇拉圖坦承收藏過程中常常見樹不見林因此自我反省收藏的心路歷程,並將其區分為收藏癖、屯物癖、故事癖以及使用癖等收藏四癖。

在收藏東西時,往往喜歡成套地收藏,像是一套東西有12支,當快收藏成套時,常會發狂地去湊齊,這是所謂收藏癖。蘇拉圖自我質疑,湊齊一套後又如何呢?還不是裝箱後封存,從此不見天日,最後就開始占地方。

有別於收藏癖善於收藏與整理歸納,囤物癖則是喜於收藏而不善管理,占有的慾望大於管理能力,最後往往對於自己收藏了什麼亦不自知。

在反省了自我的收藏癖與囤物癖後,蘇拉圖慢慢將收藏的癖好調整為故事癖與使用癖,也就是對老物背後的故事遠比對老物本身更感興趣,也因為對於故事的喜好,在收藏過程中可以不計老物是否損傷與價格,只為了那個感人的故事。使用癖則是因為面對家裡愈來愈多的老物感到莫名的壓力希望能夠善加利用以減低壓力及罪惡感

舉例來講,蘇拉圖曾收藏個豬飼槽,上面由原不識字的飼主,為辨識所有權,胡亂刻下屬於自己的文字與記號,同時也反應出那個時代教育並不普及的情況。目前這個豬飼槽,則是用來裝蘇家小朋友的玩具,物盡其用。另外,蘇還收藏個雞飼槽,洗乾淨後用來當做拉圖家的糖菓盒,曾被不知來源的朋友稱讚為最漂亮的糖菓盒。愛捉弄人的蘇拉圖,在朋友稱讚後才告知原委,沒想到朋友竟默默地將糖菓放回糖菓盒,不敢食用,令人莞爾。

成套的大同寶寶
(照片由蘇俊賓提供)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我塗鴉,所以我存在」

西門町的街頭塗鴉


「我思,故我在」,哲學家笛卡兒認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我塗鴉,所以我存在」,塗鴉人認為塗鴉是種記號,象徵著我來過,我存在於這個城市。

塗鴉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十萬年,最早的「塗鴉」可追溯至史前時期人們留在洞穴上的壁畫。近代意義的塗鴉,則是從20世紀起,尤其是1960年後的嘻哈文化,更是賦予了「街頭塗鴉」全新的定義。

從未想過要以「塗鴉」做為節目的主題,在好友的引介下,造訪了藝青會位於西門町電影公園的據點,還沒進門前就被門口那隻由許多噴漆罐組成、高達兩公尺的孔龍所震撼。在瞭解塗鴉的歷史以及街頭藝術家傅星翰的故事後,當下決定以「塗鴉」為題,邀訪藝青會創辦人鄭子靖、現任會長馮怡超以及街頭藝術家傅星翰,一起來談談街頭塗鴉藝術對於西門町以及年輕人的影響。



街頭塗鴉是從音樂開始

鄭子靖表示,「街頭塗鴉是從音樂開始」,約莫在1960年代左右,國外有個DJ將車子停在路邊並開始「刷碟」,漸漸地有人跟著唱,接著發展出饒舌歌曲,也有人開始隨著音樂節奏跳舞,也有人拿起噴漆留下姓名或該次活動的LOGO或幫派的名稱等等。從此以後,街舞、塗鴉、饒舌與DJ形成了嘻哈四元素,密不可分。

塗鴉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畫。鄭子靖說,街頭塗鴉是種臨場考試,與畫紙創作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街頭塗鴉使用的是噴漆,不僅顏色受限,更無法調色,必須利用手感來塗鴉,線條的粗細取決於噴漆的角度與速度。

若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塗鴉屬於非法的行為。「炸彈客」是塗鴉界對於在非法牆面塗鴉者的稱呼,鄭子靖進一步解釋,非法塗鴉多會遭人檢舉或警方取締,因而必須在35分鐘內完成作品,且在30秒內簽完名閃人,如同被炸彈轟炸過一般迅疾。國外塗鴉人認為,若能在城市中,畫愈多的塗鴉、炸得愈多、簽得名愈多,就是城市的王。

傅星翰則認為,「街頭塗鴉是種態度」。有些人明明有完整的牆面,可以合法地畫,卻偏偏喜歡選擇非法或自認為很酷的地方,留下創作或名字,來證明自己是這個城市的王;但另外還有一群人希望能將街頭塗鴉藝術化,並將其創作理念與背後的故事,灌注在塗鴉創作中,希望能將一般人認知的次文化,引進藝術的殿堂

 


成立藝青會
、重新定義西門町

身為台灣早期塗鴉客的鄭子靖表示,年輕時曾因為看到一面牆很想噴,會在半夜一點左右帶著噴漆去噴,並在凌晨四點前完成,因為那時警察差不多要出來巡邏交通、取締非法。鄭坦承,由於自己屬於過敏體質,年紀漸長後已無法負荷噴漆帶來的刺激,也沒有辦法跑給警察追,再加上國外塗鴉逐漸合法化的潮流,他雖然已不在街頭當「炸彈客」,但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讓塗鴉合法化。

鄭子靖感慨地說,過去曾有個partnerBOBO,一直很希望能透過塗鴉讓台北的街景變得漂亮,卻因為不是合法塗鴉,常遭到警察及屋主的驅離而心生挫折。子靖為了鼓舞這位夥伴,帶著夥伴來看在其創作塗鴉牆前取景的新郎與新娘,夥伴才相信自己是做了對的事情,重拾塗鴉創作的興趣

「如何在合法塗鴉中,做到非法塗鴉的精神」是子靖推動塗鴉合法化的理念。於是,這群年輕人開始成立藝青會,開始帶著塗鴉客的草稿去拜訪西門町的屋主,提供免費幫其作畫的條件來說服屋主,美國街上的許多創作就是這樣出來的。

他們最高紀錄曾在一個晚上畫了八間店的牆面,也因此打響名號,台北市文化局也開始與藝青會合作辦理活動,最後進駐台北市電影公園,開始辦理國際塗鴉比賽與饒舌、街舞大賽,成功地將人潮導入西門町,也一舉解決了原先電影公園中流浪漢與治安的問題。



因為塗鴉,讓世界看見他

傅星翰是藝青會裡很特別的年輕人,初見面時打趣地自我介紹,「我叫傅星翰,但我不是負心漢,未來若生個兒子,我一定會叫他『傅責任』(負責任)」,從此令人對他的名字印象深刻。

過去曾擔任禮儀師工作的傅星翰,為了追逐心中想要畫圖的渴望與夢想,毅然辭去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在西門町租了個約莫四根柱子大小的攤位,開始幫客人畫圖。從未接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傅只是很想喜歡畫圖,很想畫圖,只要客人叫他畫什麼就畫什麼。

由於小小四根柱子的攤位每月租金高達四萬五千元,在撐了一年多之後,傅星翰身上的積蓄即將用磬,因而決定參加新北市舉辦的萬聖節變裝活動,還特別情商朋友坐在自己的肩膀,費盡心思地變身為當時最流行的「哥吉拉」,希望能一舉拿下第一名10萬元獎金,以解決經濟困境。那隻「哥吉拉」成了當年場比賽中最吸睛的造型,雖未能得名,只拿到參加獎,卻意外獲得新聞媒體報導。

「我是被Jimmy(子靖)撿回來的」傅星翰說,由於未能得到變裝大賽的獎金,身上的積蓄已所剩無幾,房東又要將店租漲至六萬五,可以說是快要走投無路。

鄭子靖說,當時有幾個朋友不約而同地向他推薦了傅星翰,又聽說他是新聞裡的那隻「哥吉拉」,因而決定到西門町去找他。鄭子靖在聽完傅星翰的遭遇後,當下不假思索地要傅立即退租,到藝青會工作。

星翰表示,剛加入藝青會時,也感到相當徬徨無助,只是執著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持續地創作,雖然才入行短短一年八個月的時間,他已經拿到台北市文化局的觀光藝術獎項,也協助大安區五個里做街頭創作,近來更受邀到國際參展。

「只要持續努力地專注做,就一定會被看見。」傅星翰以此勉勵自己,也鼓勵所有追逐夢想的年輕人。

傅星翰用噴漆罐所做孔龍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