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走讀中山北路】

綠樹成蔭、寬大筆直的中山北路

綠樹成蔭、寬大筆直的中山北路曾經是外國元首來訪時的必經之路,有著「外交大道」之稱;然而,日據時期的中山北路卻是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從「敕使街道」發展到「外交大道」,乃至於後來的「商業大道」,同樣的一條路,由於人們在其間留下的痕跡與不同時期的建築,也讓這條路的故事精采而豐富。

台藝大的殷寶寧老師自小住在中山北路上,數十年來看著中山北路的滄桑與變化,因而以此做為其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隨後出版了「誰的中山北路?情慾、國族、後殖民」乙書。日前在圖書館借閱此書後,覺得這個的角度甚為有趣,因而邀請殷老師以「走讀中山北路」為題,與我們暢談中山北路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從敕使街道到外交大道

為了讓殖民地人民順服,讓台灣成為信仰神道、效忠天皇、熱愛帝國的皇民,因此日本政府開始在各地廣設神社,其中為了紀念在台灣病逝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別挑選了風水位置佳,且具較高地理位置的圓山設置台灣神社。

就神社的參拜規劃來看,從總督府出來,經景福門左轉,筆直向前直走,經過明治橋,一路向上至台灣神社朝聖,這條筆直的朝拜之路稱為「敕使街道」。當時日本政府還規定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必須到台灣神社參拜,參拜的時間與參拜方式,包括到哪裡必須行什麼禮、進行什麼儀式等等,也都有鉅細靡遺的規定。

國民政府來台後,具有神聖意義的「敕使街道」改以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名,稱為「中山北路」;原以日本天皇為名的「明治橋」改名為「中山橋」;具有神聖象徵的台灣神社則被中國北方式的宮殿建築-圓山飯店所取代。再加上後來草山行館或士林官邸的設立,中山北路已開始重新定義。

就空間及意識型態而言,國民政府為了確立統治的正當性,剷除日本殖民統治的色彩,過去神聖的參拜道路重新被定位為元首上下班必經的國道。沿路在國安考量下,全面種植綠樹,形塑出一條綠道,不僅便於安全人員隱蔽,元首每天上下班經過時還會實施交通管制,讓車輛能夠直嘯而過;同時為避免出現安全缺口,全線禁止設置天橋,改由地下道取代,這也是中山北路幾乎每個路口都有地下道的原因。

中山北路地下道入口
此外,為了形塑都市景觀,政府開始實施都市立面管制,要求中山北路沿路街道的房子都必須達到3層樓的標準,後來則要求加高至4層樓。只要外賓來訪時,不論是由桃園機場,經中山高速公路北上,抵達台北,先是見到華麗宏偉的圓山飯店,或者從松山機場經民權東路,轉至中山北路,舉凡只要行車走在筆直與綠樹成蔭的中山北路時,左右兩側整齊有序的樓房,都會給人一種現代與進步的象徵。

中山北路成為對外展示國家進步與現代化的櫥窗,「外交大道」之名不逕而走。

條通、公務員宿合、日式酒吧

位於中山北路一段至二段處,在日據時期闢建為日本公務員的宿舍,由於這些宿舍是在日本大正年間興建,因而命名為「大正町」。「大正町」係仿照日本的京都,道路設計為棋盤式,在現今的中山北路到新生北路以及市民大道到南京東路的區塊內,共設立10條通,也就是10條巷道之意。在這裡面,1條通最小,4條通最大,這是因為宿舍大、小的區別,官大者住在大的宿舍,官小者則住在小的宿舍裡。

國民政府來台後,廢去「大正町」,改稱為「大正街」,保留「條通」的命名方式,日本的公務員宿舍則成為隨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人員安置處所,其中也包括不少公家宿舍。

從消費習慣來看,由於大量外省人進駐,如同白先勇在「台北人」一書中所描述的,打牌、做西裝、做旗袍以及買皮鞋等,相較於當時的社會與經濟情況,這裡的消費較為高檔,似乎將當年上海的榮景在中山北路東側一段複製。因為不同的消費形態,似乎在過去北淡線之處,隱約地劃出了一條本省與外省的界線。

約莫在19501960年代左右,日本已從戰敗後復甦,開始與台灣做生意往來,條通裡的日式房舍開始出現服務日本人的日式酒吧,提供日本人談生意及喝酒的地方;70-80年代以後,開始出現特種行業與情色文化。 


七條通


大使館、美式情色酒吧、婚紗攝影的崛起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開始協防台灣,在現今中山北路三段、美術公園處成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使得中山北路二段至三段之間,進駐了大量的美國官兵,美國員工及其眷屬則於陽明山、天母之間居住;到了越戰期間,台灣更是成為美國大兵的度假天堂。

中山北路二段及三段在1960年代曾有許多外國領事館或大使館進駐。根據統計,其數量曾高達10幾個領事館之多,但目前只剩美國大使館、現今之台北光點佇立在中山北路上。

就政治意涵而言,10多個外國領事館的進駐,對內象徵著國際的肯定,對外更成為形塑民主、進步與引進外資的重要表徵;美國司令部的進駐更成為美國對於台灣在國際地位上的認同。

台北光點,曾為美國大使館

隨同美軍而來的一萬多名美籍人士,也讓中山北路二段至三段處成為美式消費型態與文化的指標,像是以賣舶來品為主的晴光市場、販售西式麵包為名的福利麵包店以及專賣英文書籍的敦煌書局等。除了經濟消費外,二段至三段的巷子裡也開設了許多美式風格的PUB,提供美國大兵休閒娛樂之處,不可諱言地,服務美國大兵的性產業也隨之而生。

此外,為了發展觀光、強化國家形象,除了圓山飯店外,政府在19501960年代曾鼓勵蓋飯店,像是由華僑投資的中央飯店、統一飯店、美琪飯店,以及後來的國賓飯店、老爺酒店與晶華酒店。強調觀光發展的高級飯店也是現今中山北路的一大特色。

許多新人婚前必定造訪的婚紗攝影公司也是中山北路二段至三段的特色。台灣婚紗攝影起源自中正紀念堂,原因在於拍攝婚紗需要外景場地,但由於新娘穿白紗有種異國情調的風味,因而外拍場景就開始選擇選擇綠樹成蔭、充滿外國情調的中山北路。外拍場景的需求,再加上時空環境的變遷,造就了婚紗業進駐中山北路的絕佳時機。


圓山飯店



支配與宰制

從「敕使街道」到「外交大道」;從日本公務員的「條通宿舍」到外省人的住所,乃至於日式條通的情色酒吧;從美軍司令部到美式風格的情色酒吧,乃至於婚紗攝影店。地景的變化,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中山北路訴說著不同階段的故事。

10年來,中山北路起了很大的變化,都市更新抹去了許多歷史的痕跡,像是一段至二段處的公務員宿舍,或者二段至三段處的美軍相關記憶,只見標榜豪宅的建案一個接著一個推出。此外,台北市政府在2010年主辦花卉博覽會,為了銜接兩個基地,在中山北路上蓋了第一座天橋,打破了中山北路不設置天橋的不成文規定。

不復尋覓的記憶令人感嘆與傷感,然無論是殖民的宰制、統治的正當、國際的櫥窗、情色的支配,到近期財團的進駐,中山北路一以貫之地訴說著「支配與宰制」的歷史。

中山北路上第一座天橋-花博天橋

















(採訪後記)
地景(landscape)是個很有趣的切入角度,意指人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就像是在大地上畫畫一樣,在哪裡蓋了一條街道、設立一座神社,其背後的原因為何,這些都代表了文化的植入。簡而言之,地景就是從大地的變化來看文化的歷史意義。


「誰的中山北路?情慾、國族、後殖民」從地景的角度切入,探討中山北路的變化。然自這本書問世10年來,中山北路起了很大的變化,包括留不住的美軍記憶、來不及告別的兒童樂園等等,都讓殷老師唏噓不已,因而著手構思出版中山北路第二集,同時藉由廣播節目想找願意分享中山北路記憶的民眾,共同來完成這份記憶拚圖。當下,我不假思索地立即將親愛的老公賣掉,向殷老師推薦了曾住在中山北路三段、美術館對面的胡先生,請胡先生速速向殷老師報到,也請別忘了號召中山北路上的親朋好友一同前往,因為好期待趕緊看到第二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