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迎熱鬧時,教你如何看熱鬧與看門道

台北靈安社協助電影大稻埕的拍攝(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每當迎神賽會時,我們常會看到許多「迎熱鬧」的隊伍,神將齊聚、鑼鼓喧天,鞭炮聲更是不絕於耳,圍觀在旁看熱鬧的同時,是否想過「迎熱鬧」的隊伍,也大有學問。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慶將至,「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本周特別邀訪大稻埕八大軒社之首,同時也是台北最老的軒社-台北靈安社的總幹事吳伯勳,告訴我們如何看熱鬧與看門道。

陣頭是什麼?

在熱鬧的廟會活動中,陣頭的表演最受矚目,也是民眾最看的。所謂「陣頭」,「陣」指的是陣式;至於「頭」字,有人認為頭是無意義的發詞,但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角頭,因為各個地方聚落的仕紳為了展現各自的實力或財力,出錢襄助不同的團體。

其中,「陣」又分為文陣與武陣,文陣多為音樂及歌舞類的演出,屬於戲曲部份,像是北管、南管及歌仔戲等;武陣指的武術類的演出,像是武獅團、八家將以及宋江陣等。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常見的七爺、八爺等神將,在台北地區則被劃歸北管的軒社。

由於文陣偏向戲曲,以北管與南管等演奏樂器為主。兩者依照中國大陸的發源地而加以命名,從大陸北方傳來的,稱為北管;由大陸南方傳來,則稱為南管。就曲風與樂器而言,北管演奏起來熱鬧高亢,屬於重金屬音樂,主要樂器包括大鑼、小鑼、大鈔、小鈔以及瑣吶等;南管演奏起來清雅婉約,主要樂器包括二絃、三絃、響盞等。因而在酬神慶典上,多以北管為主。
 
靈安社北管(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西皮福祿之爭

台灣過去屬於農村社會,並無其他休閒娛樂活動,多以訓練地方子弟陣頭技藝的排演為樂,使得北管盛極一時,也因此在清朝及日據時代引發派系之爭-西皮福祿之爭。「西皮」與「福祿」係屬北管的兩大門派,由於福祿較早傳到台灣,又被稱為古路,西皮則被稱為新路。

兩者之間,除了新舊之爭外,各自還擁護著不同的祖師爺。福祿派的祖師爺為西秦王爺,西秦王爺究竟何人也?眾說紛,目前較可考的說法,普遍認為西秦王爺為唐玄宗李隆基。由於李隆基曾創下唐朝開元之治,卻因寵幸楊貴妃,引發安史之亂,李隆基只好出逃長安至秦、蜀等地;再加上李隆基在當皇帝時,因喜好音樂,曾在皇宮中搭戲台,稱為梨園,因此現在的戲園子弟多稱為梨園子弟

西皮派的祖師爺則為田都元帥,其原名為雷海清,由於雷母未婚生子,不見容於當時保守社會,母子生活相當刻苦。雷海清自小住在海邊,常年與螃蟹為伍,螃蟹與雷相濡以沫,供給其營養養份。因此,民眾只要到廟裡看到臉上畫有螃蟹者,應為田都元帥雷海清。

除了樂譜與劇本之爭外,西皮與福祿爭的還是商業上的利益,且以基隆、宜蘭以及台中、彰化等地區較為嚴重。當時兩派之間常有拼場情況,也就是說只要西皮派開了首新曲,福祿派也會跟著開首新曲;福祿派若開了齣新戲,西皮派也會跟進。往好處來看,西皮福祿之爭並不只是械鬥,還是推動台灣當時北管音樂向前發展的動力。

台北靈安社的發展背景

1853年「頂下郊拼」後,同安人戰敗移居大稻埕,同安人的信仰霞海城隍亦從艋舺八角莊遷移至大稻埕。由於淡水河逐漸淤積,使得艋舺慢慢沒落,大稻埕因禍得福而崛起,商業活動盛極一時,當地人咸認為是城隍爺保佑所致。

靈安社七爺(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靈安社八爺(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為了感謝城隍爺的庇佑,信眾們開始籌劃出巡相關活動,同時為了壯大城隍爺出巡的隊伍,地方人士更遠赴大陸福州刻了謝必安及范無救兩位將軍做為城隍爺的護衛,這是一般所稱的七爺及八爺。此外,地方人士也考量到,若城隍爺出巡時只有七爺及八爺,沒有音樂陪襯,亦顯得單調。因此,這對七爺、八爺自1871年由道士開光後,加上北管音樂的搭配,台北靈安社亦宣告正式成立。


這對已有146年歷史的七爺、八爺,是北臺灣現存開光最久的神將。比較特別的是,由於這對七爺、八爺資歷很深,眉毛也都已經掉光,靈安社曾經想要替他們補眉毛,因而擲筊請示,所得到的回應卻是要維持這樣的老態。因此今年在霞海城隍廟慶典時,大家一定要仔細看看這對資格最老的神將。

七爺、八爺手上拿什麼呢?
除了慶祝城隍爺生日的正日遶境外,大稻埕八大軒社還會在正日之前,先向城隍爺請令,進行暗訪活動。

一般認為,七爺、八爺在暗訪與正日的裝束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由於暗訪與正日的任務不同,裝束自然也會不同。

暗訪的目的在於掃除不應在非農曆七月時出來的鬼魅或不乾淨的東西,因此七爺、八爺在暗訪時的裝束,並非我們一般認知的扇子及絲巾,而是拿刑具。以台北靈安社為例,八爺手上拿的是虎頭牌及手銬,七爺手上拿的則是城隍爺的令牌及釘棍。

至於平日出巡時,為什麼七爺、八爺手上拿的是扇子及毛巾呢其原因在於七爺、八爺陪同城隍爺出巡或出去玩耍時,遇天熱時會需要扇子煽風,流汗時則需要毛巾擦汗。這可以說是相當可愛而擬人化的設計。

「篙錢」的作用

七爺、八爺出巡時繫於帽子下的長條型紙錢,稱為「篙錢」。

由於鬼魅只有在農曆七月時才能放暑假,但還是有些鬼魅會不遵守規定,因此身披黃色篙錢的七爺、八爺對於鬼魅會有一種鎮攝作用;對於鬼魅而言,見篙錢如見七爺、八爺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民間盛傳小孩受驚嚇時,可以求取篙錢保佑的原由。

篙錢製作相當不易,必須要裁而不斷,而八爺的篙錢是兩折,七爺則是三折。強調傳統的台北靈安社師兄弟都會在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城隍爺慶典前聚集在社裡,一張一張地慢慢裁製七爺、八爺的「篙錢」。

此外,為了慶祝七爺、八爺開光50年,台北靈安社後來又再赴大陸刻了文判官與武兩判官,這也是北台灣開光最久的文、武二判神將。就地位而言,文、武判官是霞海城隍座下神格最高的,平時並不輕易出巡,每年只為慶祝霞海城隍爺生日才出巡。就裝束而言,文判官身穿蟒袍,頭戴方刺帽;武判官則是身穿戰甲,後方打著五方旗,頭上的帽子則為尖刺。兩位判官中,又以文判官的地位較高,這也是過去重文輕武的緣故。



文判官(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武判官(照片由靈安社提供)



(訪後記)
在聊到與台北靈安社的緣份時,吳伯勳表示,因為家住在迪化街的關係,自小對於廟會迎熱鬧的隊伍,可以說是既喜歡又敬畏。由於家裡期望,伯勳曾經報考公職兩次,卻都高分落榜,就在剛開始加入台北靈安社那年,再接再厲地報考第三次。他說,那次考試寫得很順,寫到最後一科時,彷彿有個神明的聲音跟他說,「恭喜啊!辛苦有成~」沒想到放榜時,不僅金榜題名,還是那一組的榜首。


伯勳說,加入靈安社後,結識了當時已80多歲的台北靈安社周老總幹事,兩人像是忘年之交一樣,吳愛發問,周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兩人總有不完的話題,也因此學了不少眉角。在靈安社139周年時,周總幹事認為個人體力無法負荷靈安社的工作希望交棒給伯勳但當時的伯勳還不滿30自認為無法接起台北歷史最悠久的軒社工作,最後周老總告訴伯勳,其實平常都在教,九成功力,最後一成要靠自己去磨練歷練到那時伯勳才恍然大悟,原來周老總幹事平時早已在傳承只是自己渾然不覺罷了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從青田七六看古蹟文創】


綠樹成蔭的青田街
台北市有一條很美的街,老樹成蔭,當陽光透過枝葉縫隙撒下,落在百年歷史的日式建築時,令人不禁有種「結蘆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靜謐。

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本周特別請來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的中華民國導遊協會講師何良正醫師,為我們導覽青田七六,並以其20年的導覽經驗解析青田七六成功的原因。

青田街日式宿舍群聚的背景

日據時代初期的青田街多為池塘或幾戶農家稀疏林立,日本政府在1929年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及台北高等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師大),為了讓學校的教授有棲身之所,開始在學校附近的青田街蓋了許多日式宿舍。除了公家出錢蓋的宿合之外,青田街3579巷內的日式房舍,則多為日本教授集資、自己蓋的房子。

「青田七六」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興建於1931年,佔地206坪,由日本教授足立仁設計、興建而成。足立仁教授以研究甘蔗見長,由於台灣早年甘蔗產量不多且甜度不夠,經其研究改良後,台灣的甘蔗品質已有國際級的水準,連帶也提昇了甘蔗所提煉出來的糖,成為台灣當時對外重要的輸出品之一。



和洋折衷風格

就建築特色而言,青田七六屬於和洋折衷風格,兼具日式與歐式的建築特色。

日式建築風格部分,包括:使用兼具防水與隔熱效果的雨淋板;屋瓦上使用鎮壓或趨邪之用的鬼瓦;以灰泥工法做成的窗格;地板使用檜木及日式榻榻米地板;以及銜接屋內與室外的「緣側」,也就是屋簷下面向外延伸出的部分,又稱為外廊。


歐式建築風格部分,包括:雨庇,類似遮雨棚,也是我們現在所謂雨遮的前身;採用北歐常見的凸面窗,由於北歐陽光較少,為爭取較多的日照而將窗戶向外凸出;窗型則捨棄東方常見的方型,而採用菱型。

使用13溝面磚

青田七六所使用的13溝面磚主要承襲自歐洲,產自北投窯場,是台灣於1920年至1930年期間,相當流行的一種建材。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爆發,為了躲避空襲,建築物外所貼的瓷磚多為草綠色或土黃色,以形成保護色;溝面上的波紋則可避免太陽光反射,使建築物不會因反光而目標顯著,因此也被稱為「國防磚」。

有趣的是,若靠近細數13溝面磚,卻怎麼算都只有12道溝面呢!令人猜不透當初命名的由來。




「青田七六」已成為古蹟結合文創經營的重要範本,曾有20年文史導覽經驗的何良正,以他獨到的觀察,剖析「青田七六」成功的關鍵。

地質徒孫、一脈相承

「青田七六」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和洋折衷建築外,前任屋主馬廷英教授是台大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巧合的是,目前的經營團隊「黃金種子」創辦人吳文雄也是台大地質系畢業,算起來是馬廷英教授的徒孫。

強調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定期辦理導覽與文史講座

為了讓民眾更瞭解「青田七六」與周遭環境的歷史,目前已訓練了78位的導覽老師,幾乎每周都有安排導覽,訴說老房子故事的同時,也貫串了時空背景,更賦予老房子新的生命。此外,還透過街區導覽的方式,讓民眾認識當年的青田街,瞭解台北這條最美的街與濃厚的文化底蘊。

*科普導覽

青田七六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名人故居,再加上經營者本身所學,地質教育的推廣成為青田七六相當有特色的導覽活動。青田七六中還有一面岩石牆,展示著從各地蒐集而來的岩石。

青田七六中的岩石牆

開發特色文創商品-蔗之醇

青田七六本身也是有名的古蹟咖啡廳,蔗之醇(冰滴咖啡加甘蔗汁)是招牌的創意飲品,喝的時候,要先喝一口甘蔗汁、再喝一口咖啡,然後將兩者融合為一,風味相當獨特。

開發這項創意飲品的緣由,主要是青田七六的首任屋主足立仁教授除了將台灣的甘蔗品種改良後發揚光大,還會自己種咖啡、烘豆,並煮咖啡來喝,因而在青田七六飲啜甘之醇時,還可令人有股思古之幽情。

玫瑰茶飲則是為了紀念馬廷英教授所開發的創意飲品,因為馬教授很喜歡玫瑰花,曾在庭院周遭種了許多玫瑰花。

歷史像樂章,古蹟則是樂章中美妙的音符

何良正說,現今很多年輕人很想投入古蹟活化或古蹟文創等相關行業,他認為這是好事,因為古蹟若不能被活化再利用,即使修復好也是無用,僅是一棟死的建築物。像是迪化街的房東以較低的房租租給年輕人活化利用,活化的樣態包括咖啡店、餐廳、賣水果、棉被店、手作燈籠以及開農具店等等,相當多元而有活力。

藉由青田七六的案例,何良正鼓勵年輕人開店要有特色,更要有歷史傳承的使命感。




<採訪後記>
何良正醫師在訪談過程中主動提到了三井倉庫。他認為,「古蹟必須配合時空,若移了位置就完全失去其價值」,就像是林安泰古厝一樣,當初為了配合敦化南路建設而遷移,不僅無法認列為古蹟,更使得房子的價值一落千丈。

何醫師表示,三井倉庫屬於日本四大財閥之一的三井集團所有,當年的三井就是憑恃著「三鐵共構」的地利之便而在台灣大發利市,所謂三鐵就是鐵路、公路以及郵便。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即便三井倉庫只是移了51公尺,但只要移了位置,也就失去其歷史意義與價值。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總統府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



五二O將屆,總統府也將易主,「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趕搭著這股熱潮特別邀訪了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以及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任閻亞寧,與我們暢談當初興建總統府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

日本老早就覬覦台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已與世界強權國家取得直接的聯繫,一方面邀請外國的顧問到日本指導,另方面也大量地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直接學習新知。由於日本缺少工業革命所需的原料,因此開始向外擴張,西向中國東北尋覓工業原料,南向熱帶地區尋找新的據點

身處溫帶地區的日本向熱帶發展時,亟需一個中間地帶的跳板,也就是說,日本早已覬覦身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日本在中國對外的大、小戰役中,無論是檯面上或檯面下或多或少都沾得上邊。終於,清廷在甲午戰爭失利後,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啟了日本在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總統府原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總督府,日本派至臺灣的總督,初期是在清廷所設立的布政使司衙門上班。然由於布政使司衙門曾遭過大火及白蟻侵蝕,早已殘破不堪,兒玉源太郎在擔任台灣第四任總督時,即開始有興建總督府的計畫。

當時的台北城自北門而入,一路從延平北路、中華路到博愛路,可以說是城內最繁熱鬧的地方。日本政府在1900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圖中,確認在台北城南邊文武町二丁目的位置興建總督府,該址上原有陳姓與林姓兩家祠堂,後來決定以徵收拆遷的方式解決。

總督府在彰顯日本殖民統治的威嚴

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不睹皇居壯、安知皇子尊」,為了彰顯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威嚴,主張總督府的興建採取公開競圖的方式。所謂競圖就是指現代工程比圖的方式,也就是說,欲競爭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提出作品,並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擔任評審,評比出最優秀的作品。總督府的競圖還特別禮聘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也就是日本建築界第一把手的辰野金吾先生做為評審。

評比結果出來了,一等獎從缺,由獲得二等獎的長野宇平治勉強入選。但因總督府十分滿意長野宇平治的作品,還請了當時有名的營建官員森山松之助根據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加以修正。

森山松之助主要修改了三個地方,包括拉高中央的高塔,由原六層樓的設計拉高至十一層樓;加壯四角的衛塔以及強化古典裝飾的語彙。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長野宇平治或森山松之助,兩位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所設計的作品自然深受辰野所喜愛的風格影響。



建築特色

1.以東為尊

總督府為一官署式建築,日本崇尚太陽,國旗即為太陽圖案,並以東方為尊,與中國以南方為尊,強調南面而王有所不同,因此總督府方位是座西朝東。

府前面的馬路象徵一個大廣場,向前即為景福門的圓環,放射式的朝外聯繫對外交通。同時受到西方現代城市強調「都市之肺」影響,像是倫敦的海德公園以及紐約的中央公園,因此在設計圖上,亦配置設計了兩個「都市之肺」,包括228公園(大肺)與介壽公園(小肺)

2.採對稱格局

就格局而言,總督府強調殖民政府的威嚴,採取對稱的格局,由上往下看,為一「日」字造型。四邊配有四個塔樓,中間有一個高聳的中央塔樓,中央塔樓兩側還有兩個小的塔樓,稱為twin tower中文稱為雙子塔,目的在於突顯雄壯威嚴的建築氣勢。

 
3.外觀為紅白相間的「辰野風」

總統府使用鋼筋混凝土蓋成,外觀則以紅色磚頭輔以灰白洗石子做為白色飾,形成紅白相間的風格,歐洲稱之為「安妮女王風」。這樣的風格也是辰野最愛的風格,因此亦被稱做「辰野風」。

 
紅白相間的辰野風

特殊機能設計

1.電梯的設

完工於1919年的總督府,有幾個相當特殊的設計,像是電梯。歐洲在19世紀即開始使用電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更是汲取了許多歐洲先進的技術。

2.吸菸室的設計

總督府兩個中庭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個向中庭凸出的吸菸室,這也顯示當時已有隔離二手菸的概念。

3.垃圾專用管道

吸菸室旁有貫通上、下樓層的管道間,集中處理各個樓層的垃圾。

4.因地制宜-周遭多設有廊道

為了適應亞熱帶地區高溫、多濕且多雨的氣候,避免因太陽照射而溫度過高,總統府在東側、西側及南側都設有廊道,僅有北側(靠台灣銀行)沒有廊道。此外,還設計了兩個中庭,可以做採光及氣候調節之用


垃圾專用管道


最後,也來介紹一下總統府屋頂。曾有自詡為古蹟保護者民意代表,曾質疑總統府怎麼可以不尊重歷史、擅用綠色鐵皮屋頂呢?甚而更自做聰明地說,總統府的屋頂應該是使用黑瓦才是。

事實上,總統府的屋頂是用銅做的,一開始會呈現金黃色,隨著時間與氧化作用,慢慢會變成綠色,而這層銅綠色不僅穩定,更是銅的保護色。